新闻中心news
“小修小补”现在还有市场吗?OG真人
OG真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辈人在过去经济不发达年代,面对极为拮据的生活,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和一帮老姐妹到新马泰去玩,带回一只极好看的带东南亚风情的艺术座钟,可搬家时不小心摔了一下,座钟出故障停摆了!一直想找个人将这只价值五六千元的艺术座钟修复,可是,打听了半天也找不到维修点!”家住我市崇川区万象西园的陈秀梅女士感慨道,“扔了,舍不得;不扔吧,又闹心。”实际上,岂止是修钟表,羽绒服和毛皮类服装的织补、修皮鞋钉鞋掌修拉链、修伞修自行车配钥匙……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修小补”也是日渐稀少。“花2000多元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给儿子的。前不久车轴出了毛病,我东奔西跑找了不少地方,偏偏就没有找到一家修单车的铺子!”家住开发区民主新村的许斌叹气说,“修电动车的师傅说这年头,要么修汽车、要么修电动车,修自行车的好像少多了!”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如今是越来越少了!更令人悲观的是,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觅,事实上已几近消亡……■ 难念的经“这些年,我的摊点在易家桥居民小区换了好几个地方,折腾来折腾去,线岁的服装织补摊主吴荣,脚下踩着缝纫机,手上忙碌着一件居民送来织补的衣服,感慨不已。吴荣是如皋人,和丈夫余小建来到南通市区干这一行已经整整18年。她们育有两女一子,生活负担不小。吴荣说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三四千,现在干这一行挣钱越来越难。不得已,她和丈夫又从批发市场购进一些床上用品和服装进行零售,贴补不足。“前来织补衣服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主要是换拉链、裤子改长短,孩子的衣服被刮坏了,就用衣服贴花补贴一下。”吴荣说,做这些活赚的钱还抵不上房租。
在学田农贸市场对面马路一侧的修补摊点,正在替一位女士钉鞋掌的摊主葛玉林,做这些小生意有10多年了。他说:“我从厂里退休,退休金有3600元。但人不能总闲着,靠修包、修鞋、修拉链,一个月下来赚的钱贴补了家用,方便了居民、改善了生活!”记者一路转到新桥新村农贸市场,看到一些修包修拉链、配钥匙修锁的摊点有的已经关闭、有的空无一人;特别是路边一家门面上写着“精修钟表”字样的店铺,卷闸门紧锁,一位居民说这家店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张了。“小修小补”日渐式微,一方面,是从业者面对微薄利润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随着老小区改造的不断加快,原来的一些摊位也在悄然之间失去了栖息之地OG真人。■ 烟火气息配钥匙、修拉链、钉鞋掌、改衣服、修雨伞、修钟表、修自行车……这些充满了浓浓人间烟火气的市井业态,是人世间“三百六十行”的有力补充,丰盈和便捷着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女儿过生日时添置了一件皮草,是在上海买的,花了一万多。因为骑车时不慎摔倒,皮草受损。事后,我们想修补,可是一直找不到能修补的摊点。结果,扔又舍不得、穿又不好穿,实在是郁闷得不得了!”家住前景花苑的沈梅女士,心情很是沮丧。对于沈梅女士等市民面临的类似烦恼,织补摊摊主吴荣解释:“皮草类高档服装,要织补必须有相应的高档机器设备才行,一般的小摊并不具备,因为这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小摊点一般无力负担。退一步说OG真人,即便购买了高档机器设备,没有一定数量的客户,那闲置的设备就是一摆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也有一些专门替市民织补羊毛衫、羽绒服的“织娘”,虽有手艺,但是接活量不定,忙时忙死、闲时闲死。■ 传承发展“修补摊点逐渐减少甚至绝迹的背后是一些传统老手艺的消亡,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修补摊摊主葛玉林对此忧心忡忡。这样的担心,在这些从业人员中,已很普遍。“以钟表修理为例,过去,学徒要跟在师傅后面学习多年才能出师,现在,年轻人觉得干这行既苦又没出息,就是想学也几乎找不到师傅。南通人购买的劳力士等名表,坏了还得送到上海去修理!”曾在端平桥摆过修理摊的老师傅冯云一声长叹。解决的办法在哪里?我市工商界一位人士认为,南通的“小修小补”行业同样需要扶持和发展,需要组建行业协会,需要在市场面前“抱团作战”。最为现实的是,虽然流动摊贩确实存在管理难等问题,但只要规范管理,将其纳入统一管理的“正规军”,为他们留出合理的经营位置、划分合理的经营区域,就可以更好地便民惠民。
特别关注的是,商务部等12部门在2021年8月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应该包括修补点,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目前,社区正在考虑发挥‘网格+’功能,通过网格化服务打造市民身边的‘生活小管家’,通过全新的设计理念,将百姓离不开的‘小修小补’纳入网格化服务范围,这样不仅能给修补业留下足够的‘栖息空间’,还能鼓励相关技艺的传承发展。”学田街道宣传委员周静表示。记者周朝晖 实习生吴迪冯方缘